走访成都人工智能企业:人工智能的“战疫”洗礼

2020-02-24 07:57:20来源:成都日报编辑:林霜

  越凡创新的机器人应用于成都公卫中心

   “小贩”机器人可在后勤办公区售卖小商品,开展便民服务工作,它是一款针对泛零售领域的全自主智能零售服务机器人

  中科飞智推出的红外热成像分析系统,能自动、快速、精准对区域内多名通行人员进行体温筛查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除了一线医护人员的日夜奋战,“人工智能”也在特殊时期走向前沿,接受了抗疫洗礼。2月4日,国家工信部特别发布了《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赋能效用 协力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倡议书》,鼓励攻关并批量生产一批辅助诊断、快速测试、智能化设备、精准测温与目标识别等产品,助力疫病智能诊治。

  疫情之下,我市的人工智能企业成为一群活跃的市场主体,早早通过线上远程办公等形式实现灵活复工。这些人工智能企业发挥各自所长,将自身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疫情态势研判、精准防控、有效治疗等各个环节,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坚实支撑。

  连日来,记者走访了三家不同细分领域的成都人工智能企业,从一个侧面剖析成都抗疫的人工智能力量。采访中,企业家们均表示,短期内疫情会对企业造成一定影响。但是,从这次参与疫情抗击的过程中,他们更看到了产业未来发展的新机遇、新趋势。

  更快速批量检测体温

  安检口的新产品:

  体温的“色彩”捕捉高手

  如果你已经踏上返程的归途,经过火车站、机场以及地铁站等交通枢纽,一定不难发现,安检口周围多了一台摄像机。没错,这是一套融合了人工智能技术的热成像体温检测仪。一台三脚架、一台摄像机、一台笔记本拼凑起了它的基本形态。每一位行人经过时,显示屏上都会呈现他的温度,检测温度正常可以实现无感通过;一旦检测到疑似高温行人,系统会自动报警,再由安保人员进行二次测温。

  我市新经济企业成都中科飞智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红外热成像分析系统,利用热成像技术原理,能自动、快速、精准对区域内多名通行人员进行体温筛查。人员经过热成像摄像头前面时,电脑屏幕上会实时显示每个人的体温“色彩”,一旦捕捉到发热高温点,系统会自动以声光报警的方式,通知工作人员及时处理。

  “用热成像进行测温的优势在于非接触、直观、大面积筛查以及24小时不间断,可以快速在一大群移动的人群中,将发热高温的人筛选出来。在学校、地铁、火车站、机场、园区、办公楼宇等众多人流密集和进出频繁的区域中更具用武之地。”公司CEO袁浩对记者说道,与其他测温方式相比,红外热成像测温技术不仅“直观”“非接触”以及“24小时不间断工作”,还能更精准。如果说额温枪、耳温枪等感知的是一个“点”的温度,而红外热成像设备感知的是由成千上万个点组成的“面”。前者就像是单兵作战,后者则像是一个庞大军队,使用一台红外热像仪相当于同时使用成千上万台额温枪。

  如今,成都中科飞智的首批红外热成像分析系统已先后在华能四川公司、东方电气集团、甘孜州康定医院等人员流动密集区域投入使用,协助进行高精度体温筛查的应急监测工作,为守住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与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针对大规模人流体温的红外热成像分析系统是公司应对疫情研发的新产品。“以往我们的红外热成像技术主要用在工业领域,检测加工温度和产品温度,精确度可以达到0.04摄氏度。”袁浩告诉记者,然而相对于运行轨迹、物件大小相对固定的工业应用来说,人体测温会更复杂。

  为有效应对高人流量的防疫与测温需求,成都中科飞智团队用红外技术保证远距离非接触时测温需求的同时,加入人工智能技术,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精准识别人员额头部位以实现快速定位。“从技术逻辑上来说,它需要 AI 算法来做人像的识别和追踪,即在摄像头画面中准确定位每一张人脸,然后结合红外温度点阵计算出人脸的温度。”袁浩解释道,这背后所涉及的戴口罩下的人脸识别以及两个摄像头间的校准等细节问题直接影响着测量的准确性。

  为及时应对市场变化,早在腊月二十八,公司就紧急召集人员,开始优化调动物资,希望可以引入新技术助力疫情监测防控。袁浩坦言,这些天,疫情也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压力,尤其在现金流和供应链成本方面,有的元器件上涨近三成。而此次红外测温领域除了人工智能企业参与外,还有许多安防企业的身影,海康威视、大华、宇视均亮相了智能测温系统,并且落地体量更广。其供应链整合能力与渠道能力,又是人工智能公司有待加强的方向。

  “但困难是暂时的,这次疫情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看清了企业要走的道路。”袁浩说,疫情防控进一步推动了红外热成像技术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企业也获得了非常难得的实践和示范机会,有望加快大众认知和市场普及。

  更多方减轻医护压力

  救治点的新场景:

  成都造机器人24小时“穿梭”

  三环航天立交旁,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是成都防疫最前线。在这个我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确诊患者的集中医治点忙碌的,除了无惧感染风险日夜奋战的医护人员,还有四台24小时在岗的机器人。机器人沿着道路一路前行,灵巧地躲避着物体和行人,顺利将医疗物资送到各个科室。

  这四台机器人来自于我市新经济企业——成都越凡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过去我们的‘小贩’机器人主要针对的是泛零售领域。我们的核心产品能够在复杂环境中主动寻找目标顾客,进行商品推广及销售,并可实时托出商品,帮助客户增加销售收入、提升营销效果。”公司CEO黄山告诉记者,此次疫情防控又给公司的机器人增加了更多的应用场景。

  根据成都市的统一部署,结合疫情防控的相关需求,公司对机器人的功能做了部分调整。公司于2月1日向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无偿提供了3款4台机器人,用于此次疫情防治,后续又向华西、二医院、三医院等医院提供了10台左右的机器人。

  据介绍,越凡创新的这3款机器人分别为“知屏”“享递”和“小贩”,它们将在不同的岗位“从事”不同的工作,从而起到加强防控力度、减少交叉感染、减轻医护人员工作压力的作用。这其中,“小贩”机器人推销售卖零食、卫生防疫用品等;“知屏”机器人承担导医任务,回答患者提问;“享递”机器人则是名用小程序随叫随到的“快递小哥”。

  越凡创新现场部署负责人周宗晟告诉记者,上岗没几天,这几台服务机器人就广受好评。其中“享递”最受欢迎。分配在隔离住院部的“享递”是个大肚子机器人,它的主要职责是为医院开展物资配送工作。有医护人员反馈说,“享递”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只需在手机小程序上一点,不一会儿它就上门取货了。把待送的资料放进“享递”的抽屉中,再在小程序中的医院地图上点一下目的地,就能去干其他更紧要的工作了。

  “有了它以后,不用老是跑来跑去送资料了,既节省了时间,又间接延长了口罩的使用寿命。”周宗晟介绍道,“享递”拥有100L、50KG的送货能力。上岗的这台虽只有上下两个抽屉隔舱,但如果针对手术室配送器具这样的应用场景,可以调整隔舱数量,其载重量还能大幅升级。

  此外,“知屏”机器人主要用于医院门诊,主要负责医院科室分布、专家介绍的查询以及防疫宣教工作。比如,“知屏”可以用语音告知大家勤洗手、常通风、戴口罩等防疫知识,同时也会在大屏滚动播放防疫科普内容,教大家如何识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症状、如何防护、治疗等。

  “人工智能机器人具有移动灵活、自主寻人交互、服务面积广的特点,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让机器人在医院门诊、住院部、后勤等部门开展部分工作,既能服务患者也能服务于医护人员,减少人与人接触,防止交叉感染。”黄山分析道,而且机器人移动灵活,自主寻人且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可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后勤人员工作压力。

  “这次疫情,再次启示我们,一些标准性和重复性高的工作,完全可以交给机器人去做,这是人工智能存在的价值之一。”黄山表示,人工智能体现了人机协作新形态的抗疫力量。因自家“机器人逆行者”在防疫战线上表现亮眼,相关需求大幅增加。黄山透露,这段时间,有一线互联网企业找上门来购买机器人,被她婉拒了:“在我们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肯定供应到防疫最前线、最有需要的地方去。其他不太紧要的需求只能延迟满足了。”

12下一页尾页

    编辑推荐